森雅论坛 >
中国未来车企只剩2-3家?传统车企生命进入“倒计时”?众多从业人员哪里去?
回复

查看: 回复:1

中国未来车企只剩2-3家?传统车企生命进入“倒计时”?众多从业人员哪里去?

\"收藏此主题\"

广西众泰

 
 
注册:
2008-04-16
  • 0粉丝
  • 0精华
  • 457帖子
传统汽车企业为什么凋零?


汽车工业是非常复杂的,零部件众多,需要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来实现持续的迭代升级。底盘技术、发动机技术,都是需要数十年的持续研发。而且,在自动化技术相对原始的70年代之前,大部分是手工操作。老的技术体系沉淀了大量的工人,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以美国为例。汽车城底特律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颠峰。以通用汽车为首,创立了现代的企业养老金制度,大批公司还开始提供医疗保险等福利。1950年,汽车行业与工会达成了共识,即『底特律协约』(Treaty of Detroit)。这份协议,相当于给了员工铁饭碗和长期的加薪保证。


但是,美国汽车工业没有料到,日本汽车迅速崛起。通用汽车为了加强企业竞争力,只能延缓承诺的加薪,将加薪的部分放到未来的养老金里面支付,结果给自己埋了一巨大的坑。这相当于长期的高利贷!如果行业不能高速增长,根本还不上。


终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作为美国实质上最大的养老机构,汽车行业整体崩溃。据称当时底特律产生了近35亿美元的养老金黑洞。感情上无法接受降薪的工人们,只能一昧要挟困境中的政府。最后,通用汽车只能走向破产重组。

跨国汽车公司的“分久必合”


今天,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大众,最热衷的就是用一款通用车型,不断拉长一点、缩短一点、价格微调、换个名字、甚至换个商标,就卖给客户了。是的,这就是德国工业的骄傲。

为了控制成本,整个汽车行业一直在紧绷的存量博弈中,困兽犹斗。


除了价格配置和内饰,真的有多少差异吗?

汽车行业分分合合,一路走来,从数百个牌子变成了四大集团九大公司。其中的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福特汽车、大众汽车等多家公司均曾深陷泥潭,甚至破产重组。美国和日本已经有数十个汽车牌子永远消失了。


我们所熟悉的劳斯莱斯,已经被英国人转卖给了宝马;英国皇室御用的陆虎和捷豹,被卖给了印度农用车厂塔塔集团(NYSE:TTM);福特旗下的阿斯顿马丁,也被出售给了某个投资机构。


即将消失的牌子还在继续。大车厂为了改善经营,邀请日产-雷诺汽车总裁兼CEO卡洛斯·戈恩,同时出任,担任三菱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堪称业内奇观。

在90年代,卡洛斯带领日产走出困境,并推动了与雷诺的合并。今天,日产雷诺也要与三菱汽车合并了。2016年4月,三菱汽车公司承认有员工篡改小型汽车燃效值,并因此陷入『燃效门』丑闻,造成的影响会导致该财年损失1450亿日元。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三菱汽车选择了合并,以应对汽车行业的『存量博弈』。


德国大众的日子也不好过。大众集团主席表示十年内将裁员2.5万人,以节约成本。同时,还要大规模建设锂电池厂,重新构建核心竞争力,追赶特斯拉。





中国究竟需要多少个汽车牌子?


行业流传一个“不完全统计”说是目前国内有314家新造车企业。

某互联网造车企业创始人认为,到2020年,新造车企业也许只剩下两、三家,XX汽车要成为少数几家还留在牌桌上的公司之一。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面对机遇,越来越多的国产牌子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其中问题也不少,其中几个问题很明显区别是缺乏独立个性,综合实力差还有牌子效应等等问题。


缺乏独立个性让其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高仿,山寨,雷同产品,缺乏综合实力,没有深厚的技术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让其产品在市场上口碑一直不佳,缺乏牌子效应,这是需要质量,服务和态度来用时间沉淀的。

国内汽车销量每年增长非常快,在国际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国内汽车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得过程。


中国市场究竟需求几个汽车牌子?这是不时以来没法给出明白谜底的麻烦。可是,业界也深悉,之后数百个牌子、上百家车企肯定是多余和冗余的形态。汽车行业从来不乏对未来的预测和判断,不过,这也要看谁的预测靠谱。





从一汽到东风,自主牌子整合是大势所趋

因而,优胜劣汰、吞偏重组,成为自立车企的必定课题。

比如一汽板块,现在有一汽轿车、一汽红旗、天津一汽(骏派、夏利)、一汽吉林、一汽海马等牌子,往年前7个月,销量鉴别为同比微增0.4%至52,405辆、0辆、同比下跌36.2%至13,217辆、同比增加55.9%至31,110辆、同比下跌30.6%至22,584辆。

除去一汽吉林森雅得益于R7大幅增加以外,其他都是微增或重跌。而森雅R7实际上也是依托了RAV4平台,逆向开辟很难保持迭代更新,只要不停推出更新换代车型才能保持增加。以这样的合作力及耦合力,谈何自立晋级、应战合伙?

东风汽车方面也是相似:风神、风行、风姿、风景加上自力不久的启辰,合计有五大牌子,前7个月销量区别同比下跌8.1%至70,171辆、下跌22.2%至115,126辆、下跌51.5%至7,109辆、增加23%至152,661辆、增加19.3%至71,206辆。

只有风景和启辰依托风景580、启辰T90等SUV完成大幅增加,其他三个自立牌子皆告滑坡。因而,东风方面也在异样促进大自立政策,固然尚未将兼并作为之后话题,可是从久远角度看,全国分久必合倒是必定。


从广汽,到一汽、东风,本来旗下纷纷庞大的自立营业肯定将整合劣势资本、完成协同效应,怎么样推行到整个大自立,则是东风亟待处理的课题,从成为范本到终极合而为一。

是危言耸听,还是先见之明?


实际上,回过头来看就很有意思了。2009年年初,马尔乔内抛出了“未来汽车行业只有6家公司”的言论,认为在未来能够生存的汽车企业,而且一定会是年产550万辆以上的“沃尔玛式”企业。

当时马尔乔内认为,经过新一轮洗牌,在两年后全球或将只剩下6家车企:其中一家美国企业,一家德国企业,一家欧洲日本企业联盟,或许这个联盟还有美国伙伴,一家日本企业,一家中国企业,以及一家有潜力的欧洲企业。

但是马尔乔内也没想到的是,汽车行业经过了近十年高速的发展,这个他设想的格局始终还是没有成形。只是,他所说的“未来的十年,全球5到6个汽车巨头当中肯定有一个来自中国。”这家中国企业会是吉利吗?目前看来,不但李书福的观点跟十年前马尔乔内的观点有相类似之处,做法也在向着这个方向迈进。

2016年6月,在广汽传祺混合动力GA3 PHEV上市仪式上,时任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助理、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勇突然一改一贯谨慎的话风,有点“不合时宜”地大胆预测:

“未来5~10年,本土牌子大概只会剩下5家,其中产品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自主车企最多活下2家;产品集中在15万元左右的车企剩下3家,广汽乘用车会是其中一家。”

肖勇提出的“5家”论,当时引发了行业内热烈的讨论,并且让行业内的各家车企背后直冒冷汗。就在一年之后,在去年6月7日的第八届全球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也应和似地抛出了“5家”论。

“未来我认为竞争会比今天更加激烈,尤其是未来五年,大家一直说未来五年中国牌子能够存活多少,我个人认为中国牌子在中国这个序列,不扩展到全球这个领驭里面,我认为有五个左右非常令人满意了,当然5~10个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觉得活得可能不那么滋润。”

而说“英雄所见略同”也好,巧合也好,朱华荣提出这个论点,也是基于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不但是国内,国际上收购了三菱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2017年也异军突起发挥出了强大的合力,上半年就以全球销量526.8万辆力压大众、丰田,成为世界第一。这显示出一个强烈的行业集中度信号。

中国这边风景独好?

不过国内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新造车势力的崛起,我们这两年在国内却看见越来越多的汽车新牌子,仅2016年就新增了1四个,而PPT造车,甚至连PPT都懒得写光靠口头“秀”就要钱造车的都有,这个“百花齐放”加上“浑水摸鱼”的态势,让人颇为不解。

不过,还是有清醒的人。融资超过50亿元的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仍旧担心,“到2020年,(新造车公司)也许只剩下两、三家,我们要成为少数几家还留在牌桌上的公司之一。”

并且有业内分析认为,2018年或将成为互联网造车企业的“清场年”。这一年中,有人将一路凯歌前行,有人会自乱阵脚甚至直接出局。

当时马尔乔内就曾说过,全球汽车产能已经超出市场实际消化能力差不多三分之一,市场容量的限制必然导致竞争加剧,最后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而我们来看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虽然2887.9万辆的销量连续九年居全球第一,但同比仅微增3%,显然中国市场在2018年已经迎来“滞涨”的成熟市场局面。连续高增长已经成为不可持续的事情。

此外,世界汽车行业在AI时代来临的冲击下,面临着互联网、车联网、AI的光速发展,也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过程。其先行者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在卡洛斯·戈恩的率领下,步步为营地冲击着有着12个牌子的巨无霸大众集团,以及以全新TNGA架构决胜未来的丰田。而它本身也已经升级成为了“超级赛亚人”。

只是,国内的自主汽车牌子在本土作战尤酣,能有如此战略高度和格局的车企,还远远不够。一汽东风的合并还仅仅是风传,长城也好,长安也好,广汽也好,都还在挑战合资牌子的道路上,参与全球竞争还处于试探阶段。广汽迈出了进军美国的步伐,但是结果还属未知。奇瑞虽然在全球耕耘多年,但产品始终处于中低端,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全球竞争力。

这个时候李书福让人惊讶的是,收购宝腾并没有多久之后,就启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收购行业巨头戴姆勒股份的魄力,虽然这不像当年其第一次出手收购沃尔沃时那么震撼,但是这次的意义却更加深远。

李书福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能存活2-3家

近日,作为标杆性的事件,570亿(90亿美元)拿下奔驰9.69%具有表决权股份的舒服哥的宏大气魄,自不必说。

不过,媒体爆出的“舒服哥”所讲的一番话中,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经询问后证实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这句话似乎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理解,正如在谈到收购戴姆勒股份时,李书福表示,“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

一个方面是未来汽车行业内部面临着的大洗牌,另一个方面就是外部的跨界选手对于传统汽车企业的冲击。

正是那句:干死你的,未必是同行。甚至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早在十几年前,李书福就曾说过,福特和通用是要破产的,而且,“我的想法缘于对全球经济政治变化的判断。”那么,现在已经具备收购戴姆勒股份实力的他预言传统车企的未来,又做何解呢?

未来出行服务商:最后的稻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境界和眼界,往往决定了竞争的最终结果。

围棋高手能看见二十步以外,就像史玉柱曾经说过,“在我的眼里,他(马云)是一个战略家,我是一个能具体干事的人。比如在互联网方面,他能看见未来5年,而且看得很准。我最多能看一年,这个差距就来了。”而现在,正是一个打破传统壁垒的时代,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时代。

就在前不久,在中国市场耕耘三十多年的大众汽车集团,其亚洲未来中心在北京正式揭幕。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全球三大未来中心之一,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表示,未来中心打通了各领驭的传统壁垒,外观设计师、内饰设计师、用户体验专家,以及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新技术发掘、工程技术等领驭的专家将并肩协作。

“如梦初醒”的大众设立三大未来中心的目的,是急于研究、洞察人们未来的移动出行需求,并希求做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在宣告传统车企的路已经走到头的新时代,大众被迫自我变革。从传统车企向“未来出行服务商”的转变,并不是像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自愿的行为,而是内外合力的压迫。

早在2016年年中,通用就派出高管到中国宣传“未来出行服务商”的概念。而美国三巨头之一的福特更是很早就在推广未来出行的愿景,并且其CEO马克·菲尔兹也因在过分投入、关注未来而导致的业绩失败中承担责任下台。

跟通用派出高管几乎同时的2016年6月,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集团CEO穆勒在第56届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布“携手共进——2025战略”。战略公布不久,大众宣布移动出行服务业务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的第13个牌子。而且,大众表明自己要在2025年之前跻身城市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前三名的行列,并在欧洲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实际上,不光是大众和欧洲,我们从美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出端倪。百多年来,美国汽车市场大浪淘沙,从成百上千的汽车牌子,到最后只剩下三家,甚至通用、福特都差点倒下,不得不启动破产保护程序而进行破产重组。此后,通用还“壮士断腕”弃欧洲、印度市场而收缩阵线,更关注未来,可以说启动了通用对未来的押注。

而在让传统车企焦灼的自动驾驶和未来出行方面,其实很多技术都掌握在博世、德尔福、Mobileye等Tier 1和Tier 2企业的手中。另外,科技公司中的谷歌、百度、出行领驭的Uber也都脱离车企独立研发相关技术。他们“虎视眈眈”要做的事其实更明显,也就是用自己擅长的优势切入未来的出行服务。

丰田章男也说过,形势不容乐观,“说不定在哪里一天,汽车会卖不出去。”对于其大本营的日本现当代年轻人来说,买汽车甚至是给自己的生活添麻烦。而公共交通提供的“出行即服务”,完全可以满足要求。时也运也,趋势如此。

前行者和巨头们的忧思是不是能让我们得到些启示呢?反观中国的车企,确实需要更多李书福这样有自信有魄力的企业家和战略家,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没什么柔情蜜意可言。未来留给传统车企的时间不多,最后能够留下来,活着并且“可以怀远,可以柔弥,如风靡草,威服九区”,才是硬道理。
 
回复本楼

太平洋汽车全新推出“太平洋车友会”;来太平洋车友会,结识志同道合的车友了解详情>>

bob912

 
 
注册:
2009-12-18
我就看看,不回复
 
回复本楼
未登录用户

只可添加一张图片,多张图片请选高级模式

高级模式
温馨提示:回复超10字可获1金币,有独特见解超30字可获3金币,灌水用户将扣除金币并锁号处理。希望广大车友共同维护论坛的友好回复氛围。
常用表情
您可能感兴趣

支付宝扫码询价
领最高888元现金红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