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迪奥母题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帕拉迪奥在维琴察的巴西利卡设计中所用的立面形式。 介绍帕拉第奥母题嘛,其实可以从形式和作用两方面阅读 1.形式 形式就不多说了,有图都知道,中间大券的对比两边小券,两边二分之一大壁柱对比中间两根小柱,双小柱的设置使建筑从侧面看过去不显单薄。每组有两个小洞,整个母题活泼灵动,单单形式就很受欢迎。 2.作用 先说说欧洲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喜欢干嘛:  这张图是伯鲁乃列斯基的育婴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很喜欢做这种连续券,大家留意一下每组的比例,其实是半圆的券放在方形的柱子上面,所以每个单元的高宽比例是2:3 而这个维琴察巴西利卡其实是一个改造项目  红色范围是原来的平面(以前好像是一个菜市场?记不太清),看看这个乱糟糟的平面啊,追求和谐统一的文艺复兴建筑看道这个强迫症都犯了。 然后帕拉迪奥就梳理平面了  由于结构的原因,梳理完以后的柱跨(虚线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同时建筑的层高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回到开头,开间和层高的比例不是2:3,那么完美的连续券是放不进去了,怎么办呢?  (这种比例太挫了) 于是有这么一段话 “在两根大柱子中央发一个券,券角落于左右各两根独立的小柱子上,这样就把一个大开间划分成三个小开间,以中央部分发券的空间为主,还在券两侧的额枋墙上各开了一个圆洞.取得了虚实相生、比例均衡完美的组合式构图。在这里,大柱子、小柱子、圆券以及下部的基座.犹如音乐旋律一样富含数学美感。” 楚轲著,建筑大师语录,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02,第33页 帕拉迪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一个较大开间的情况下采用古典券柱形式的问题。  DUANG……(′▽`〃) 开头的完美比例出现了。 还有一点!  注意下柱子间的距离其实是不等的(A不等于B),完美主义文艺复兴建筑师估计也要犯愁了,帕拉迪奥的聪明之处在于: 他利用小券保持整体分割的统一,同时利用剩余的空隙来调节柱跨不等的矛盾。也就是在保持小券X不变的情况下,空隙的距离可以调整(a小于b) 有意识利用弱形式(不被注意的、可调整的间隙空间)调节两个强形式(柱跨和小券,被注意的、不可调整的)之间的矛盾是很有开创性的,至此建筑设计的形式问题可以变得很有弹性。 再回头看看伯鲁乃列斯基的育婴院,立面的形式几乎不可调整,在现实的设计中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而帕拉迪奥母题却给了建筑师很大的创作空间,对于当代建筑保护、城市更新尤为重要。   以上。
如果你对以下车友回答满意,请设置一个推荐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