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我单车只身往郴州办事。办完事后,我没有连夜返衡,选择住了下来。于第二天清晨,我安步当车,第三次登苏仙岭。

苏仙宾馆,正处于苏仙岭脚下。

宾馆生意火爆,停满了车。

苏仙岭有天下福地之称,到处都见“福”字,连苏仙宾馆也不例外。

宾馆大厅。

宾馆价格表,相对宾馆的条件,这个价还是蛮实在的。

一个人,住了双标。

“百姓食堂”,价格实惠花样多,有小炒,有煲仔饭,有面条,有米粉。

11号晚餐和朋友一行5人的点菜单,价格应该是蛮实惠的,味道也不错。

至于行,那肯定是我的“老宝”了。这是在耒阳服务区拍的。


苏仙岭下是郴江,我沿着郴江往苏仙岭而去。

苏仙岭下的广场上,人潮涌动。

苏仙岭风景区,天下第十八福地。

苏仙岭景区的游客中心尚未下班。景区白天门票47元,上下行车票40元,早晚门票5元。

晨光熹微中的苏仙岭。

早6点半前,晚19点后,门票才5元一张。今天我要省门票42元,省观光车40元。

景区里的景区游览示意图。

从苏仙岭下的门票处出发,踏上“福路”,我决定一路向上,经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直达山顶的苏仙观。然后再从山顶往下慢慢走,慢慢看。


苏仙岭下的“福路”中央,镶嵌着形态各异的“福”字,听说有万个之多。

郴州旅舍,大门紧闭。

橘井泉香,没人。

桃花居,只有一健身老人在锻炼。

白鹿洞前,只有白鹿守在那。

三绝碑,大门锁着。

“初登仙境”路亭。

景星观,晨练的人在拍照。

“蓬莱在望”路亭。离山顶已是不远了。

山间一位在锻炼的老人,他说他老人家今年已经六十七了。

终于到达山顶,这是山顶观光车站旁的“福地仙桥”,门票不菲,要26元,不过去的人实在寥寥,我也没去。
在山顶商店,买了桶方便面,解决了早餐问题,我开始四处转转,先到屈将室,然后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游下山去。


停车场旁,有一路石阶直上屈将室。

当年张学良住过的屋子。

墙上挂着张学良的手书拓片:“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展览室。
前行不远,路边崖壁上出现了许多石刻,这些石刻人们称之沉香石摩崖石刻,是为苏仙岭摩崖石刻群的一部分。

过去的苏仙观,现在已变成了南禅寺。

所谓的“沉香石”,其实就是山顶苏仙观畔的“升仙石”。

大字分别为“南天一览”“仙境”,小字均不可辨识。

“万古名山”。

元刻“湘南胜地”,落款为“居浩然”。

传说中的“升仙石”。

苏仙观北侧路旁三米多高的突兀巨石,旧志记载为苏仙跨鹤升仙之地。人们叫他升仙石。升仙石上有唐朝石刻"跨鹤台"三个大字,横列阴刻,遒劲有力,字径30 ×30厘米,未著姓名年月。下为元刻"升仙石",旁注"泰定三年(1326)完者秃",(完者秃为初中路总管,朝鲜人),石刻横列正楷,字径25× 25厘米。

升仙石下方石壁书有“寿山”大字阴刻,旁注“寿山福地”四字镌于石壁。“福地”二字至今未见。郴人谓之“福地”苏仙岭为“寿山”暗对。
“凡游苏仙岭,必看‘三绝碑’”。沿路下行,快到岭脚处,有一处崖壁被院墙围着,那儿就是“三绝碑”所在。
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秦观(即秦少游)因新旧党争被削去官职流放到郴州,深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绍圣四年,秦观登上苏仙岭,触景生情,写就千古传唱的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以抒发胸中的积怨和愤懑。秦观恩师苏轼读后感同身受,爱不释手,特地将其书写于扇子上,时时观赏吟咏。当获知秦观客死腾州(今广西梧州)时,悲愤溢怀,倍感痛惜,洒泪挥豪,作跋于其词后:“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以作纪念。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将米芾书写的秦观词、苏轼跋翻刻成摩崖石碑,刻在白鹿洞东北上方约40米远天然石壁上,世称“三绝碑”,使“三绝”这一宋代艺术瑰宝得以保存至今。

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秦观的铜像,右边是护碑亭。

亭内石壁上的“三绝碑”。关于此碑碑文,有许多版本,亦颇有争议。比如说,此处石壁上的"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大学里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却为"无寻处"、"斜阳暮"、"幸自绕"。不过,窃以为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当为秦少游填词时原稿。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文人抄摘修饰异化或者避讳替词而来。

1963年3月, 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碑处览"秦词"后,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 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陶铸同志的词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少游)词幽怨哀愁之情,高扬了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业绩的时代旋律。
山顶沉香石摩崖石刻、“三绝”碑和白鹿洞摩崖石刻共同组成苏仙岭摩崖石刻群,是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白鹿洞口,左侧有祁雨石刻,为南宋淳熙九年(1182)“浚仪赵昌言、永嘉宋仲温、吴郡郑处厚并门生张仲处,祁雨憩此”所刻。四行,行八字,字径17厘米,楷书直列阴刻,铁画银钩,苍劲有力,字迹完好。

白鹿洞。

洞内雕塑,演绎的是白鹿、白鹤为苏耽哺乳御寒的故事。

南宋淳熙九年的祁雨石刻。

康熙丁卯六月廿日留下的祈雨石刻。
吃饭去!饭后好回家。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