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早的那段时间有过强烈的武侠情结,对金庸作品到了如痴如醉地步,金庸笔下不仅有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的江湖,更有描述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景色!

很早的时候就想到这著名的关隘来看看。

进景区后印入眼帘是古民居,据介绍:这里原来叫阜戈寨,历史上战争时期是雁门关守军的后勤保障供给基地,和平时时是胡汉贸易的著名榷场.

这里商行,客栈,饭店,酒肆,钱庄,当铺应有尽有。看来是新建的仿明清商贸古街了.

因游客数量少大部分展示边关贸易和民俗风情的房屋大门紧闭。

前行中传来鞭炮声,原来一户居民为老人办寿宴,我走过去与当地百姓交谈起来,当地人告诉我,他们祖祖辈辈就居住这里。

这个自然村只有11户人家,30口人,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几个小孩。年青人都到城內去了,11户人家共有9个姓氏,最早来此居住的已经12代了,最少来此居住也有6代,一代按30年计算,最早已经在此居住了3.-400年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祖先在明代最居住在这里啦。

他们告诉我,这里有两户是守关将士的后代,余下都是清代以来此居住,看着这些朴实的百姓,房舍和农具,他们传承着古老雁门的民俗风情和厚重的历史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在与当地人交谈中,我想找到、那怕一位宋朝守关将军的后代,或者宋代八代九代长老的后代,问一问当 年萧峰的风采。最后只有失望。

在此逗留约半个小时后,沿着盘山道路继续前行.雁门关古道南起南口,经前腰铺,阜家坪,越制高点关城,再下雁门关村,经后腰铺至新广武隘城,全长20公里,古称“关沟四十里”。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岀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戌守之关卡,平时为商家营运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正是这条蜿蜒曲折,承载了3000多年历史仓桑的古道造就了雁门关的历史使

沿着古道前行,道路两侧用石头和砖砌成长城的样子,一看就是现代人的作品。但两侧的山峰倒有几分金庸描述那样峻峭。

古道顺沟前走,进入一条狭谷,两侧峰峦叠嶂。前方有一建筑引起我注意,走近得知是观音殿,这座古庙建于明代,1937年毁于日军之手,2009年重建。观音殿为纯石建筑,殿內塑有石脸"四面观音",即圣观音,如意观音,马头观音和十一面观音,寓意护佑四方游人信众.

站在高处四处眺望,真正感觉到,雁门关,这一声名远播的中华雄关,矗立在横亘晋北的横山西脉——勾注山之巅,雄踞于沟通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的雁门关古道之上,历经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风云变幻、沧桑变迁的历史进程。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上历史最古、战事最频、影响最大的重要关隘。这条古道上有多少英雄豪杰血撒到这里,又有许多历史知名的诗人才子都曾为雁门关写过诗篇,而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这里是无数武侠迷心中的雁门关。

向上攀登时有块巨石印入眼帘,这便是盘古石。

雁门关始建何时,史无明文,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记载是《穆天子传》中所记述的公元前960年,但这一上亿年前顽石上清晰幻化有“雁门关”三字,且为古繁体。让我十分惊叹,自然与人文的神奇巧合,也许是盘古开天地时的神工鬼斧。

离开盘古石。来到壮士亭.。壮士亭为1926年在雁门关混战时晋军阵亡将士的公墓旁修建的,亭内有一墓碑,讲述了这一切。

回看雁门古道在崇山峻岭间,我深深体会到历史的沧桑与人世的无常,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沙场点兵,是老百姓心中最危险的地方.

这里毎个地方都存有历史,毎走一步都有故事。这个地方也许你没来过,但你一定耳熟能详,这里就是《天龙八部》中乔峰跳崖之地。

《天龙八部》中乔峰与心上人阿朱最大心愿就是远离人世的斗争,一起到塞外牧马放羊,可惜梦想最终没有实现,阿朱惨死,乔峰殒身雁门关,实在是一段侠骨柔肠,英雄气短的挽歌。

我立占在这里,瞭望四周。。想起萧峰跳崖的情景。阿紫抱着萧峰跳下了雁门关外的悬崖,随后赶到的游坦之因为太爱阿紫,也没有犹豫,跟着阿紫,生死相随,这也算是爱到了极致,他给了阿紫眼睛,最后连生死都在一起。

据传说跳崖后的萧峰没死。悬崖下的深谷幽深,悬崖峭壁上横向长着很多树木,正是这些树木,给了向下坠落的萧峰等人一个缓冲的力道,阿紫死死地抱着萧峰,不想萧峰的身体受损,游坦之深爱阿紫,也担心阿紫,所以在下面,护住了阿紫。游坦之有深厚的内力,在这个时候起了关键的作用,保护住了两个人,三人最后安稳地坠落到深谷之中,虽然也受了伤,但因为游坦之有最为高深的《易筋经》内功保护,倒也没有大碍。

萧峰没死,被游坦之所救,有三个徒弟,一个是黄裳,另外一个是独孤求败,还有一个斗酒僧。黄裳是乔三槐的表弟,独孤求败是段誉和王语嫣的儿子,斗酒僧的父亲是明教之人。“神照经”、“连城剑法”、侠客岛的“太玄白首经”都是萧峰后来集合自己武功精华所创造,而他自己,最后了却事情后,去了武界。

我希望这个结局是真的。在乔峰跳崖处不足百米,有一个半圆泉池,这就是云际泉和半池。这个景点早在元代就已闻名。"泉岀过雁峰崖畔,水声潺潺流远,犹如天边云际而岀",故名:云际泉。

云际泉旁凿有半圆形水池-雁池,古代是过关商旅汲水之处,也是大雁停歇饮水之地。相处还是当年一代美女王昭君的"落雁"之处.

发生这里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很多,雁门关历史文化十分厚重.

我迈步离开这里。

行走过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眼前忽然开阔,雁门关关城就在眼前.

雁门古道显得十分沧桑,仿佛号角声声,杀杀阵阵。

在这短短的几百米的古道中有许多名人字刻,从另一侧面反映着三千年古道风云。

古道中有几个仿古古车,更加烘托古道的气氛。

道路有上千年以来车辙印迹,最深处达三十多公分。古道上曾留下过昭君岀塞的车辙,一个柔弱女子的肩头承载起一个王朝的命运,

依然平坦的大道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无奈和不舍的眼泪

眼前这条古道号称中国四大古道之一,曾留下过汉武帝横扫匃奴的跌蹄,留下了杨家将大战辽军的战场.著名的和田玉从这里流向中原,富甲天下的晋商就从这里走往漠北......

黄云依然蔽不住行人。雁门古道至今清晰的古车辙,深深地嵌入石路,犹如刀削斧砍的触目伤痕,无声地见证千百年匆匆过客——帝王将相、戍边士兵、贩夫走卒、酒朋诗侣,由此入中原出漠北。

历史却不会为无名者留名——后人雕塑卫青、霍去病、杨业、徐达等镇关大将,乐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典故,无数“无名氏”故事却永久湮灭在雄关之下。这些行经来往于雁门关的无名氏,青丝白发、悲欢离合,一壶浊酒,一声长啸,尽随西风,散落于历史的云烟中。


北风卷地,夕阳薄暮,循着先人车辙,再行雁门古道,去体验这些无名氏的经历——仰望高山阻断、势险难登;俯察石路凹凸、举步维艰;一步步地行走,一声声地喘息,一次次地抬头。

雁门关由远及近,由小而大,逐渐成为汗水与梦想凝结的精神图腾,引领者无数小人物,执拗地穿越千年。

纵观历史,帝王将相粉墨登场,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却不是构建者。

历史终究是人民缔造的,没有一步步脚力,没有一道道车辙,没有这一桩桩买卖,何来文明和财富的交融累积?何来中华民族的孕育长成?何来雄关内外的大好河山?正是一位位无名氏不屈不挠地开拓,才有今日中华文明格局,为苍凉的雁门关注入了温热的灵魂。

雁门大美,千年无言。往来过客,皆是英雄。

谢谢欣赏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