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山下到寺庙,需要攀行108步台阶,台阶较为陡峭,体质稍差的中老年人爬到上面会感到气喘吁吁,有疲劳感。

镇海寺地处两山之间。上到山来,寺庙周围的百年老松四处可见。

中峰微缓,古柏苍翠,风景优美。镇海寺堪称五台山风景第一寺,在景色略显单调的五台山,镇海松涛的幽深灵秀会让您眼前为之一亮,连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都有“不必升堂还入室,钟声早觉空人心”的感叹。

乾隆皇帝对镇海寺是情有独钟的,在他留下的 283 首描写五台山的诗歌中,竟然有 21 首是赞美镇海寺风光的。在《镇海寺即日》中,他写道:一溪流水沿洄落,几栈迥蹊曲折跻。除却云栖上天竺,世间何处更堪齐。意思是说,除了杭州云栖寺和上天竺寺山光凝翠、竹林掩映的清幽景致外,这世间怕是再没有比镇海寺苍然深秀的松涛古刹更美的风光了!对镇海寺风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传:此泉为海眼。五台本是峻岭高山,怎会有镇海之说?

相传:很久以前,谷底有条山泉与东海龙宫相通,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美丽村姑常去山上采蘑菇,常对着泉水梳妆打扮,却不料,被龙宫九太子看中,强抢入龙宫,意欲成亲。村姑不从,施巧计对太子说:“我是佛门信徒,要回家做三日斋戒,方可与你成亲。”龙太子想:量她一介布衣女子也难逃自己掌心。

于是,放她出了龙宫。村姑回来后,知道龙太子不会放过她,于是就和母亲来到菩萨顶,拜倒在文殊菩萨像前,虔诚祷告,免此劫难。文殊菩萨梦中指点,送村姑母亲一个蒲团,让她坐在上面,而村姑就跪拜在文殊像前。当龙宫太子等不到村姑到来时,来到泉边,看到了跪在文殊像前的村姑,勃然大怒,开始兴风作浪,发大水,淹了附近的村庄。

可是,无论水位涨得再高,老妇人都安然无恙地坐的蒲团上,而村姑也在文殊菩萨的祥光笼罩之中。九太子恼羞成怒,施展法术,从龙宫引来更猛烈的滔滔恶水,此时,只见文殊菩萨轻舒玉臂,抛下金光闪闪的玉钵,正盖住了泉眼,而菩萨座下的绿毛狮子也腾空而起,一口气喝干了所有的水,文殊菩萨收治了龙宫九太子,救了母女,更是救了一方百姓,为昭显菩萨之功德,后人在此建了“镇海寺”。

这座山门在造型和布局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三座门的名称值得细细品味。走遍天下,寺院的三门都是空门、无作门和无相门,但是镇海寺的三门却别具一格,除中门仍叫空门外,右面的门改成了龙门,而左面的门则称作佛门。为什么呢?是因为顺治皇帝在这里出过家,章嘉活佛在这里说过法的缘故。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性情淡泊、笃信佛教,他的一首诗这样说道:朕乃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顺治十七年,最亲密的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帝悲痛欲绝,据野史记载,他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了家,康熙作了皇帝后,曾先后五次朝拜五台山,据说就是为了寻找父亲顺治皇帝。有一天清晨,康熙爷微服私访来到了镇海寺,山门外有一个中年僧人正在打扫院落,康熙看着面熟,就顺便问了一句:“师傅您上下怎么称呼?”僧人答:“贫僧法号八叉。”康熙觉得这个法号挺有意思,于是嘴里念叨着“八叉、八叉……”

慢慢走下山去,刚刚走到山脚,忽然大悟,“八叉、八叉,上八下叉,不正是一个父字吗”?原来这位八叉师傅竟然就是父亲顺治。大喜之下,康熙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寺院,却再也找不到父亲的踪影,问寺院的师傅,谁都没有听说过八叉这么个和尚。沮丧之余,正准备离开寺院,却在山门外的墙壁上看到了一首墨迹还没有干的诗,诗是这样写的:离家当僧花山寺,不幸碗破被赶出。古有子债父来偿,今希父债子来还。

康熙心里一酸,堂堂大清国的皇帝,居然落到了打破一只碗被逐出山门的境地,但可以看出父亲出家的信念非常坚决。于是只好遵命在景德镇烧了几窑上好的御用瓷碗,分发给五台山各大寺院,替父亲还了债。直到现在,五台山的许多寺院中还保留着康熙皇帝赐给的御碗呢!

镇海寺也从此关闭了八叉和尚出入的那座山门,只有真龙天子御驾亲临时才开门迎接,称为“龙门”。左面这座山门叫做“佛门”,是留给我们这些普通朝佛之人进出的。

镇海寺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一百间。该寺的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

天王殿内两壁有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

镇海寺占地一万六千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一百间。该寺的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

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

镇海寺的大雄宝殿,内供横三世佛,

我来到后面参观镇海寺独具特色的一座大殿——观音殿。

我们印象中的观音菩萨都是貌若天仙、端庄秀丽的中年妇女,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维纳斯”,但是您知道观音菩萨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吗?您见过长着胡子的观音菩萨吗?我到观音殿中看个究竟。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中间这位就是观音菩萨。乍一看观音菩萨变成了这副模样,真的有点儿难以接受。

据说这才应该是这三位菩萨的本来面貌,他们都是印度人,在家时都是显赫人家的男子,修成正果后虽然已经超脱了男女性别的约束,但仍然以男性的形象出现,在佛教的故乡印度,所有的佛菩萨几乎都是男身,这几尊佛像据说就是从印度请来的。

让我颇感兴趣的是寺院后面一个的小院,叫永乐院。院子靠山而建,面积不大。

跨进院门,院中心建造有一座蒙藏风味浓郁的、技艺精湛的墓塔。

十五世章嘉活佛曾以其威德盛名帮助康熙皇帝平定三次内乱,被尊为国师,常来五台山居住修行。

圆寂后,其灵骨运至镇海寺,始建塔墓。

我沿着这座转了几圈,这座塔看上去十分华丽。


此外在寺院还保留一块是乾隆皇帝题写的《镇海寺作四首》诗匾,还有康熙皇帝题写的“金光轮藏”,外面还有一块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性目净果”。都是镇夺之宝。


在镇海夺转了许久后,我走出寺院。

谢谢欣赏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