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旅行游记
出发日期:2023-02-06
出行天数/60天
3月4日,到达百鸟谷庄园的第二天。早饭后,依前一天的约定,庄园经理把当天要去的“鸟塘”的定位发给我,我们就上山了。所谓“鸟塘”就是山中开辟出的一块几十平米的平地,有树木、绿植和水源,鸟塘的维护者(鸟导)每天定时投放粮食、小虫,吸引鸟类来此。在滇西一带,这种方法确实能吸引各种鸟类,为来自各地的观鸟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的好办法。后来知道保山那一带的鸟塘与住处都很近,有的甚至在住处的楼上就可以拍鸟。但是怒江的百鸟谷范围要大的多,一共有20多个鸟塘,分布在周边的山上。如果自己没有带车,就要由庄园派车,那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自己开车来的,那就省去了。原本想派我们去10号鸟塘,结果10号塘的“鸟导”家里有事儿,所以改为13号鸟塘。按照导航给出的路线(实际上就一条路)开了不到10公里,到达13号鸟塘。鸟导已经等在那里。鸟导都是当地淳朴的农民,负责人员接送、中午送饭和鸟塘的维护,每一单从庄园领取一定的费用(记忆里好像是100元)。我们每次下山时都给他们留下100元。
1/ 橙胸姬鹟
橙胸姬鹟雄鸟,雄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黄色,前额基部黑色,额有一窄的白色横带两端向至眼上,白纹上面有一暗灰色狭纹向后延伸至眼和耳羽上方。尾黑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但额基无黑色,额部白色横斑亦较细窄而不明显。头侧、颏、喉不为黑色而为暗灰色,上胸橙棕色块斑较雄鸟小而且色较淡。其余似雄鸟。主要栖息于3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和杂木林中,夏季有时也上到3800米高山矮曲林和疏林灌丛。非繁殖期多活动在低山山脚,尤其喜欢在溪边岩石、林缘耕地附近的低矮树丛和灌丛中活动,有时甚至出现在宅旁、庭院中树上。橙胸姬鹟在中国西藏和广大西南地区繁殖,为夏候鸟。部分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一带越冬,为冬候鸟。
2/ 褐肋雀鹛与红头惠鹛
褐胁雀鹛,莺科、雀鹛属的鸟类。褐胁雀鹛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头顶棕褐色,黑色侧冠纹和宽阔的白色眉纹,眼先黑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橄榄褐色。颏、喉、胸、腹白色,腹和胸沾皮黄色,两胁橄榄褐色,尾下覆羽茶黄色。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贵川、印度的阿萨姆和缅甸。红头穗鹛,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头顶棕红色,上体淡橄榄褐色沾绿色。下体颏、喉、胸浅灰黄色,颏、喉具细的黑色羽干纹,体侧淡橄榄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或与棕颈钩嘴鹛或其他鸟类混群活动,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地。

褐胁雀鹛

红头穗鹛
3/ 红赤薮鹛
红翅薮鹛,是噪眉科、薮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头顶灰褐色,头侧和颈侧赤红色,上体橄榄褐色,翅上具红色块斑,尾具红色或橙黄色块斑,下体灰色沾褐。虹膜褐色或红色,嘴黑色,脚暗褐色或淡灰褐色。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等东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
4/ 红头噪鹛
红头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2~28厘米。头顶棕红色,眼先、脸、颏、喉黑色,上体橄榄色或棕橄榄褐色,外侧飞羽金黄色,尾羽基部亦为金黄色,下体多为暗橄榄褐色。该种和赤尾噪鹛较为相似,但赤尾噪眉飞羽和尾羽为鲜红色,可明显与之区别。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南部。
5/ 灰眶雀鹛
灰眶雀鹛是画眉科、雀鹛属的鸟类,小型鸟类。头、颈和脸褐灰,头侧和颈侧深灰;上体和翅、尾表面橄榄褐;喉呈灰色;胸浅皮黄;腹部和胁部皮黄至赭黄,腹部中央浅淡。
灰眶雀鹛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和灌丛中,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5-7只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是雀鹛属鸟类在中国分布最广的一种。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最北达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均有分布。
6/ 金翅噪鹛
金翅噪鹛可能是这次拍到的比较珍贵的鸟。它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为越南的特有种。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50平方千米。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易危”。金翅噪鹛的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海南岛。)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