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S18论坛 >
如何看待10月18号李想发布的“理想智造one”?
回复

查看: 回复:2

提问帖

如何看待10月18号李想发布的“理想智造one”?

[待解决] \"收藏此主题\"

闲了点支烟

 
 
注册:
2008-03-12
  • 0粉丝
  • 0精华
  • 700帖子
最近3个月一直在思考,新能源车有这么多不确定性,产业革命一头雾水,我们为什么要支持,已经饱和的汽车市场,推出这么多在艰难中挣扎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为了搞清楚状况,半年多世界里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1. 全程记录了特斯拉Model 3国内首拆的过程.以便了解行业的先锋技术和应用。

2. 带团队去美国体验新model 3的使用,了解客户端的体验。

3. 比较其他新能源技术产品(氢混动力的Mirai),横向比较行业技术应用。

4. 广泛试车,去看智能驾驶科技在美国传统企业端的应用。深度试驾了包括林肯,凯迪拉克,福特等车型。比较传统企业的优势,劣势。

5 花时间去研究新技术,和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6. 去体验新势力造车目前的产品,做直播与大众探讨,看消费者的反馈。







7,关注自主品牌,去看这些完成财富积累的企业,是否存在自下而上技术逆袭的可能性。




这些都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自费去做的,因为公司90后的小朋友认为这是他们想了解,也必须去了解清楚的事情。




他们中很多人,很崇拜李想。

也意识到,在后真相时代

必须全方位的绘制一幅科技地图、信息地图才能更好的了解行业。

真爱也要明明白白。

利益不相干,

我一直带着批判的眼光

去看待新势力造车

直到最近,看了一篇好文引发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Z3cvQ6MWO_J6i8E5uZf7Xg




文中在谈到

“中国制造2025”时,这样写:

“当美国和欧洲看到这一点(中国崛起)时,他们说的大概是:‘哇。当你们结合了勤奋、欺骗和产业政策的力量都集中在低端产业时,我们都愿意容忍。但如果你要用同样的策略来主导高端工业,我们就完了。我们需要一些新的规则。””




说说我的感想:

我们正处于世界局势转变的分水领,

中美的贸易战不是打嘴炮,

背后更是决定了各自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这些将对未来制造业、科技业、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产生根本影响。




与世界局势共同转变的,是互联网端和产业政策端共同引领的出行革命。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大融合。




理想智造发布增程式汽车,我在美国的朋友都对他和他的产品大肆赞扬,中国的传统媒体人大都带着批判去看。




这里面有意识形态的差异,用极客精神去看,理想智造是符合互联网创新精神的。从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来讲,也是值得敬佩的。如果他能一直保持战斗,不仅仅为了造车而造车,而是做一个创新载体,那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极好的事情。同样李斌的蔚来也是,如果不仅仅为了融资而造车,而是做一个承载新技术的载体,也是中国社会极度需要的。







就像文中说的

“在中国今天恰恰最需要实现从加工能力到创新能力的突破,用包括知识、技术诀窍、管理创新在内的能力驱动下一轮的发展。”




大出行领域符合所有特征。




如果说乔布斯以手机为终端开展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业革命堪称伟大,那以汽车为终端开始的出行革命,无论从资本体量上、运作难度上、科技含量上都更为令人惊诧。




这也是为什么比起乔帮主,我个人更崇拜埃隆 马斯克的原因。天生冒险家,智商惊人,商业奇才,也是个疯子。这种基因深深植入特斯拉,甚至是当你手握一辆特斯拉汽车方向盘时,你能感觉到这种基因也融入到了所有产品里。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同样孕育了很多优秀的企业。长城、比亚迪、吉利,也孕育了传祺、长安、荣威。未来十年中国能不能再孕育出带着中国企业家基因的特斯拉?还是特斯拉转战中国,我们就不再需要自己的特斯拉?




最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美国制造和美国生活方式。从消费者端视角去体验了林肯领航员、福特野马、Model 3、丰田Mirai。也找机会试驾了蔚来ES8,近距离接触了长城、奇瑞、比亚迪,吉利。




 别的不说,就说说对汽车智能化的理解。




 中国汽车企业的势头非常猛,比亚迪布局未来,率先推出可以同时生产纯电、插电、传统三种动力汽车;长城从小修理厂起步,缔造成一个拥有投资50亿建成的高端现代化的工厂,研发中心设备齐全,汇集了全球顶尖的工程师。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成为了奔驰的大股东,在中国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之后,推出了领克,并且用最前卫的营销方式定义自己、定义未来消费者。




赶着大出行变革的潮流,中国汽车制造企业也开始打智能牌,遗憾的是,宣传的都是语音打开天窗,互联内置音乐库,深度一点的是开放了车联网后台,玩的都是我叫你你答应吗这类小把戏。




美国企业在驾驶辅助系统上下很大功夫,整个美系产品在预碰撞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上表现出绝对优势,软件运作逻辑,人机交互方面可以让用户感受到它的完善,当然还有特斯拉这样大胆开放自动驾驶到L3的激进做法。这背后是给自动驾驶广泛应用做技术储备




 科技层面让人很不甘心,大家明明是同步发展智能出行,我们钱不少,专家不少,人头不少,政策不少,怎么过了2、3年,又被落下一大截了呢?!




 在出行科技上,我们的优势是不是仅仅限于利用人口红利负责转化为销售?只能在低端工业上一蹴而就,而高科技的突破都由美国来实现?这是不是也特别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改变消费模式方面的创新都特别成功。




 欣慰的是文中的作者对中国经济能力的释放给予正向评价:

“支撑中国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机会主义”和“制度套利”,而是通过市场经济释放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史诗,是亿万劳动者奋斗与创造的史诗。”




 然而,艰难的是汽车科技积累和进步需要技术上的大数据支撑。而大数据需要有足够人头消费才有积累可言。




  传统企业有,新势力造车还要积累。

  低端制造业有,高端科技消费品还很缺乏。




100年来,汽车上好的科技都从贵的车上开始突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且不说Model S和X在高端消费者中的接受度。我特别惊讶于麻豆3车主对自己消费抉择的自豪感。他们中不乏极客,活得自信、自律、对未来带点柏拉图式的幻想,他们很大程度上认同自己是科技创新尝试者中的一份子,当然也自豪于自己消费得起这类科技产品。而特斯拉在产品上和心理上都能够给予这些消费者足够好的回报。




看看特斯拉交的答卷:根据近日美国网站Aherton研究公司的分析师Jean Baptiste Su发布报告看,在第三季度的美国市场,特斯拉发售了包括Model X、Model S、Model3等在内的车型共69925辆电动车。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的美国市场,奔驰(包括奔驰货车)的销量为66542辆,宝马的销量为71679 辆。这也就意味着凭借着Model X、Model S、Model3三款车型,特斯拉超越了传统汽车强企奔驰的同时,还拉进了和宝马的差距。




虽然特斯拉在技术推进上有很多我不认同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特斯拉选择从正面开展了一场与传统汽车高端工业品之间的战争,虽然艰难重重,但成绩还不错。




中国企业呢,且不说是不是会有政策性的逃离,是不是有利于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从消费端来说,科技突破首先需要有大量愿意接纳科技精神和消费得起这类科技产品的人群。




我们的出行科技企业,能够摆脱低端制造业的魔咒吗?




过去十年,互联网娱乐致死,消费模式转型更多造就的是一大批活在当下的、焦虑的、肥宅的消费者。极客精神还没生根发芽,整个社会就开始消费降级了。




还记得电影《头号玩家》吗?

高端科技产出国,连对死肥宅的定义都充满着高端科技的想象。

我们的消费者是不是最后只能在山寨版的吃鸡里消磨时间?




消费者完全可以把这件事看作买一辆车,不买一辆车这么简单。身处产业之中的人不能,在未来世界里,国家制造业何去何从,企业家何去何从,科技何去何从,资本何去何从,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何去何从?都要仔细斟酌,并且为之而努力奋斗。汽车产业革命,应该又会是国运一次史诗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也许只有市场可以判定汽车行业是不是缺一个互联网小子转型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但肯定的是,中国需要这样的企业家。
 
回复本楼

太平洋汽车全新推出“太平洋车友会”;来太平洋车友会,结识志同道合的车友了解详情>>

liqiang2009

 
 
注册:
2009-12-18
灭零,不用谢
 
回复本楼

多啦A梦

 
 
注册:
2014-11-19
车友会签到888天以上
来自太平洋汽车 iPhone客户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本楼
未登录用户

只可添加一张图片,多张图片请选高级模式

高级模式
温馨提示:回复超10字可获1金币,有独特见解超30字可获3金币,灌水用户将扣除金币并锁号处理。希望广大车友共同维护论坛的友好回复氛围。
常用表情
您可能感兴趣

支付宝扫码询价
领最高888元现金红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