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山,孔夫子、秦始皇都曾登临
山东省
帖子 52 / 粉丝 0 2020-02-06 16:57
我要评论
      这是一篇旅行游记
       在齐鲁之地游玩了十多天了,最后一天去登爬邹城的峄山。去之前对峄山没有什么了解,甚至不知道鲁南有座叫峄山的小山。在邹城看过孟子老先生的孟庙孟林之后,便问人,邹城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一看。所有人都说,应该去峄山,那里的石头奇形怪状,很好看。正是邹城人“异口同声”的建议,也就有了我这趟峄山之行。

       到了峄山,看过景区的简介才知道,峄山不光景色奇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什么叫孤陋寡闻,这次可切切实实体会到了。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登过峄山,这不是传说,是有历史记载的。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后一句话广为人知,而前一句话许多人不知,起码我就不知道(东山就是现在的峄山,太山就是现在泰山)。当然这两句话之后还说了一些,这句话主要是作为例子来阐述孟子想说的道理,不过孟子不会随便举一个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作为例子,尤其是他老师的老师,想必孔子登过峄山。后人也是据此相信孔子是登过峄山。

        也许是孔夫子的号召力,毕竟是中国第一圣人;也许是孟子的那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太有鼓惑力了,毕竟那是中国第二圣人“亚圣”说的,那之后登峄山的权贵、名人多得不得了。中国第一权贵秦始皇就登过峄山,只是许多人只知道始皇帝登过泰山,不知道他也登过峄山,而且是登了峄山后才去的泰山。秦始皇一生五次巡视,第一次没走多远,到了陇西、回中就回去了,大概就是现在甘肃吧,相当于一次“短途游”。真正的巡视是第二次开始的,向东到了齐鲁大地。就是这是这次巡视,秦始皇先登了峄山,之后才去泰山封禅的。这件事在《史记》中有记载,是非常可信的。《秦始皇本纪第六》写道,“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逐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始皇帝封禅泰山的大事,是在峄山时与人商定的,在峄山上也立石立碑了,就是现在找不到了,要是存世的话,应该是天下第一碑了。天下第一奇山配天下第一石碑,应是天下第一绝配了,可惜碑没了,世间也就无此绝配
       那时峄山肯定没有现在好爬,现在不光是好爬,上下山有台阶,还修了索道,始皇帝那时大概连象样的山路也没有,峄山东线上山没多远处有一块崖刻“停骖涉险”,就是不能乘车了,自己爬山涉险吧。始皇帝就是在那儿下的车。说也挺有意思,秦始皇坐的车不是马车,也不是牛车,是羊车。据说秦始皇是个大高个,有一米八九十的个子,这么个大个子坐在小山羊拉的车,那个画面应该挺滑稽的。

       至于到过峄山的名人就更多了。

       司马迁来过,大概是为了收集写《史记》的材料。那时司马迁才二十多岁,名气已经很大了,他到邹县(也就是现在的邹城),当地人为他举办了“乡射礼”。“乡射礼”在古时是一种高规格接待,按汉时《仪礼》规定,是地方接待上级官员最隆重的礼仪。司马迁那次游历了许多地方,只有邹县为他举行“乡射礼”,而在滕州、徐州还被人“困”。什么是“困”,就是被人“揍”了。这件事司马迁写进了《史记》。在《太史公自述》说,“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鄱薛大体在现在的滕州,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司马迁到峄山主要想看秦始皇在峄山上的石刻,那是第一块石刻,据说第一块写得最好,可是到司马迁去看时,刻石碑文已没有了,司马迁也没见到,。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记载了秦始皇東巡刻的好几块碑文,独独没有第一块。司马迁真是一位严肃的史学家,没看见不瞎说,由此推理,他挨揍之事也是真发生过。。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相见就是游峄山。在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得知神交已久的李白在兖州,他特意赶来,诗仙诗圣相见,光是喝酒还是缺点情趣,总得有点高雅活动,峄山相距兖州很近,便一起登峄山游玩(其实杜甫十年前已登过一次峄山,还留下五言律诗“作歌登兖州城楼”)。那时李白45岁,杜甫36岁。李白玩到高兴处,当即作《琴赞》一首,对峄阳孤桐高度赞美。峄阳孤桐只有峄山才有,古时就以此制作琴瑟而著称,曾作为贡品进贡大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心情大悦,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向往的神话。传说峄山一场大火,峄阳孤桐从此绝迹。李白也没见过峄阳孤桐,也是根据传说写的。杜甫也作了一首《咏峄山飞来洞》,可惜该诗没有保留下来。李杜相遇也成了峄山的一段佳话。
       宋代黄庭坚也是位文豪,是苏东坡四大弟子之一,大概是登峄山次数最多的人了,他在邹县当过知县。因为当时官场倾扎,为人清正的黄庭坚心情很为抑郁,经常登峄山游玩解闷,所以山上崖壁留有他许多墨宝。如,“一线天”、“凌虚直上”、“云蒸霞蔚”都是黄庭坚手迹,可惜这些字没有落款。不过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山谷道人姓黄,苏门学士名响。邹峄山不落款,气冲斗牛屈量。性豪气壮情爽,上上下下窝囊。天大朝中无席,愈贬名声愈响。

       徐霞客来过峄山,对峄山评价非常高。那是他第一次北上游历,“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登峄山吊孤桐”。峄山虽然不高,只有五百八九十米,但眼前的景色奇秀还是惊呆了这个见多识广的年轻旅行家,山间千岩竞秀,万壑纵横,或者意象新奇,别有洞天;或者草蛇灰线,横云断岭,大有不吐不快之意。徐霞客在山上良久,终于发现山腰一大片光滑石屏,在石屏边上有一堆像花瓣的插花石,徐霞客在插花石上提笔直述“胸意”,“峄山古意良多,石称冰骨玉筋,仿佛飞天齐集,堪称稀世之珍;……堆砌之神妙,垛叠之灵巧,积聚之多姿,坦卧之福寿,绝乎万方,独齐天颜。……或方或圆、或峣或玄,犹同在斗巧又似在献艺,神似万物,又似亿万人众各得其所,而且个个随遇而安。历经千百亿万年,风风雨雨,毅然挺拔独俏!绝,绝,绝!妙,妙,妙!”对峄山评价之高,可见一斑。徐霞客这段文字想来使用毛笔写的,没有石刻,也早已没有踪影了,但文章还是留下了,是被当时游峄山的文人墨客抄录,后又流传全国,再后来被清乾隆年间陈森庵收入进《峄山学牧歌》的集子中。
       当然,还有两位很值得一说的。一位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现在我们学书法临帖有四大书体,欧颜柳赵,这个赵就是赵孟頫。赵孟頫书画在当时都是领袖级的人物,他的夫人、儿子的书画水平也是了不得的。元仁宗皇帝曾将赵孟頫和他夫人管道昇、儿子赵雍三个人的书法作品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并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游峄山,赵孟頫是带着老婆儿子一起游的,当他们正兴致盎然赏美景时,清脆牧笛声随风送来,儿子赵雍道:“长笛一声万石笑”,赵孟頫接言:“道唱七哀非时景”,夫人来了一句:“全家齐作牧歌图,峄山无改万年青”。说罢,一家三口人共同作一幅长卷画《峄山牧歌图》,画送给了峄山白云宫。这幅作品留在峄山白云观600年,也算镇观之宝吧,可惜在1942年毁于战火。如果现在还存世的话,也是国宝级的文物了。
       另一位是以“难得糊涂”闻名的郑板桥。郑板桥一生三次登峄山,最后一次已愈花甲。每次他都要住上一阵子,都留有诗作或画作或题字,“夕照拾翠”、“赫赫虎威”、“翻云吐雾”、“慎终追远”四组大字,就是板桥最后一次登峄山所提。还写了一首《峄山》诗赠与白云观道长,最后两句:“结茅此间住,万事焚可舍。山中古仙人,或者骑龙马。”可见板桥老先生对峄山之喜爱。

       峄山奇景,说是说不清的,有照片或许好一些,最好就是亲身体验,前去一游。我的摄影水平还在业余爱好者的门外,多放几张峄山照片,以“数”取胜,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或许还真能“取胜”。

初上山,见巨石立路边,甚奇甚叹。一路爬上去,才知,此景此石实在平淡无奇。

石头比人高出许多,有三四米的样子,人是爬不上去的,上面的小石块应该是扔上去的,大概又是为了“祈福”。中国人有“祈福”的习惯,想起不久前一老妇人往飞机发动机扔硬币之事,颇有异曲同工之意,好在往大石头上扔小石头,没有危险。

“宝瓶石”,又称“行运石”,传说观音菩萨度众生来到峄山,被峄山美景吸引,便把她的宝瓶遗留在此。民间有一说法:背石而立向上抛石,抛上去石头越大,运气越好。唉,又是抛石头,“宝瓶石”上还真有石头。

泰山行宫。传说泰山老母与峄山圣母是一对姊妹,泰山老母来峄山探访,峄山圣母为其修了这座行宫。现宫内供奉泰山老母塑像。泰山老母有个妹妹,这倒是头一次听说。

半山亭。爬到这儿才是半山腰。据说,此亭是为秦始皇登峄山时所建,楹联为郑板桥所书。清邹县县令王尔鉴登上半山亭发感慨:“石蹬悬山腰。舒目四望青。五华峰渐进,不敢坐危亭。”县太爷的这首诗倒是一般,就是“危亭”两字蛮有趣的,是想说亭子高呢,还是说亭子年久失修不结实了呢?要是后者,这个县太爷就该打板子了。

五巧石。这是峄山标志性奇石之一,说从五个不同角度看,分别像锦麟游泳、骆驼伏卧、玉兔浓睡、金龟远眺、瑞羊回眸。我也换了好几个角度,怎么看都是一匹骆驼,最多能与金龟沾点边,缺乏想象和形象思维呀。

这是一整块大石头,后人凿出了几个台阶,这就是上山的路,号称“岱南奇观”,是赵朴初老先生所提。看来赵朴老也来过峄山。

降任石,如人负石而行,还挺像。

五菱台。相传为张果老倒骑毛驴所垒,后他也是登此台飞天成仙。

这个有点像大熊猫。

大概前年去鲁西北,到水浒景点,一块石头上也有一个脚印,说是孙二娘的脚印,用铁栅栏围了起来。脚印很小,好几位女游客去试,脚都大出许多,看的试的都笑了。由此推理,这个脚印大概是张果老登天成仙时留下的。

这就是登山的路,很有特点,倒不难走,小心一点就是了。

应叫“一线道”,仅二三十公分宽,胖子是过不去的,还没有别的路可走。

云砌桥。相传是为秦始皇登峄山时修的一座石桥,原名卿云桥。因为此桥常年云雾缭绕,久之改为云砌桥了。相比之下,云砌桥比卿云桥更有动感。

宕天梯。有好长一段山路,就是在这一整块大石头上凿出的,没有这些石阶,上山谈何易。遥想当年孔夫子、始皇帝上山是没有这些石阶的,真是难为了这些老祖宗了。

品字石。当地俗称为“吉祥三宝”,寓意父母托起未来的希望。三块石头叠层一个汉字“品”,是大自然的力量所至,非人力所为。

泰山接近山顶时有个南天门,峄山快到山顶时也有一座南天门,就是小了一点,不能与泰山“大哥”比。

八卦石,在南天门前的空地,是峄山标志性奇石之一,原为八块,高数米,由西向东依次排列,每块石面有断纹,酷似卦面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据《峄山志》说,清雍正四年修奎星阁(1726年),初毁此石。嘉庆十二年(1807年),拓建通明天宫戏楼,再毁此石。现只存“乾、坎、艮”三卦。

大概就是为了修建这座楼阁,毁了“八卦石”的。罪楼、罪楼。

玉皇殿大概是峄山的最高建筑了。峄山是座道教山,据说历史很悠久。崂山是中国著名道教发源地之一,《聊斋志异》的“崂山道士”故事家喻户晓,而崂山道教就是从峄山传过去的。这是那位穿蓝衣服的道士告诉我的。他告诉我这座道观的来龙去脉,有过哪些德高望重道士,是谁去的崂山传道的,可惜没能记住。不过,有些聊天还是记住了。他大概有三十多岁,结婚了(道士是可以结婚的,我才知道),孩子也上学了,家就在邹城。他平时不回家,通常半个月一个月回家一趟;当道士也有收入,但很低,一个月不到二千元,但吃住不花钱的,道观有地,自己种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没有问题。想想当道士的老婆也不容易,家里家外就一个人支撑,有个男人更没有差不过。大概聊得比较开心,我临走时,他进殿内对着神龛合掌祈祷,我觉得好生奇怪,难道是与我俗人聊天也有过错,须向神灵“认错”?结果他从供桌上为我拿了一个大苹果,原来是为我祈求福果呀。可惜我牙口不好,啃不了苹果,谢绝了。

天然洞穴,几块大石头就在头顶,洞挺大的,供着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到山顶要钻过这个山洞,当地人管它叫“狗洞”,因为洞太小了,人进去后要爬着出来。我进去了不到一半,担心前面路太险,没敢继续就退出来了,好在还有一条路可以到山顶。

山顶就是一大块光滑的大石头,需要过一道沟才能到,石头的悬崖那边都没有栏杆。那小伙就是半道结识的游伴,像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极力劝阻我别上大石头,所以我在安全处拍几张照片,聊作安慰。

从峄山东面下山,悬崖栈道。

丹丸峰,峄山标志性奇石。由花岗长岩崩塌、风化而成。因极顶分布一巨石,形如丹似丸而名之。丹丸石高五丈,粗八围,向东北侧立,凌空突兀,云绕期间,悬系半空,岌岌可危,似摇摇欲坠,天成奇绝。

“鳌”字石,也是峄山标志性的崖刻。字,是现在人所学所刻,是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在1989年登峄山所书,字高15米,宽8米。我见过从“鳌”字的正面拍的照片,可到现场,根本不能从正面拍。正面就是悬崖,人只能在侧面一处凸出的地方拍侧面,还有树当着,正面的照片大概只有航拍才行。据介绍,“鳌”字的左面有跋文,右上角有题款,看不着、也拍不了。

这个“仙人洞”门帘不大,里面很有意思,洞顶是一整块大石头,洞内足有二三百平米。

只有这一根“柱子”,真得很奇妙。

这块石头很奇妙,很像豆腐。相传峄山脚下豆腐西施蒙冤受罚,巧遇张果老相助,特送一块豆腐答谢,被张果老点化成神豆腐石。每到阴雨连绵时,该石就会冒出缕缕水气。

秦始皇就是在这儿下羊车,移步登山。始皇帝从这儿上山的,我是从这边下山的,正好相反。这儿离山脚不远了。

莲花宝座石。

僧帽石,有点像。

在大斜坡上巨石,似滚非滚,上去推一下,纹丝不动。

又一块快要掉下来的石头,路过时还是蛮担心的,其实安全着呢,就是吓人。

子孙石,峄山标志石之一,在峄山大门外。此石表面凹凸不平的自然形态石是峄山古海蚀地貌的典型代表。石顶建有“子孙堂”,内有云霄娘娘,肩背褡裢,有童男童女,呈登山拜伏状。上山朝拜送子娘娘,定会子孙满堂。登山女士在此拍照者甚多。

峄山奇石瑰丽,从地质学上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沉降说,一个是冰川说。从感情上我比较喜欢沉降说,这是应了“沧海桑田”的老话。此说认为二十五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爆发强烈造山运动,形成古峄山,并由此升出海面;大概六亿年前,峄山又沉入海底;四亿年前又随着华北地区抬升,又露出海面;三亿年前,再次淹没在浅海和湖泊中;一亿年前,古峄山又被快速抬升。峄山经历了三沉三升,才有今天奇姿异态的瑰丽景色。按此说法,峄山真是很能折腾。能折腾就有故事,就有色彩,所以我喜欢。从理智上讲,好像冰川说更有道理一些,看那些孤零零立于山顶的大石头,好像更符合冰川说;加之峄山所有的解说都没有提到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喜马拉雅山那么高,还有海洋生物化石,峄山就是没有,以此说来,沉降说还真有点勉强。但是冰川说不浪漫,所以不喜欢。至于哪个更科学,那是地质学家的事,对游客来说,好看、新奇、有故事,就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
评论
全部评论
沙发 久久 版主 2020-02-06 17:26:27
您的帖子“这座小山,孔夫子、秦始皇都曾登临”由于内容丰富,已经设置成精华帖,记得继续努力写更多好的内容哦!
回复
板凳 飘渺 2020-02-07 08:21:49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