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S30论坛 >
传统汽车厂商在电气化领驭的竞争优势在何处?电动车也能拥有像燃油车一样的驾驶乐趣吗?
回复

查看: 回复:1

提问帖

传统汽车厂商在电气化领驭的竞争优势在何处?电动车也能拥有像燃油车一样的驾驶乐趣吗?

[待解决] \"收藏此主题\"

lxc800123

 
 
注册:
2007-03-22
  • 0粉丝
  • 0精华
  • 743帖子
“传统汽车厂商在电气化领驭的竞争优势”。

传统汽车厂商在定义一款产品的时候,机械部分是主体,电控系统是辅助部分。而以特斯拉、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在定义一款车时,电子部分 软件是主体,机械是辅助。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传统厂商在产品规划、研发、生产、售后各个环节上,与“新势力”之间有显著差异。

举几个例子:

新能源电动车谈到的“平台”,首先是电池、电机、控制系统为主体的平台。电池的技术路线,决定了电池管理(BMS)系统和电机的选择。在这个基础上,车体大小、形态(轿车、SUV、MPV)都是可以灵活改变的。传统燃油车的“平台”,指的是底盘、动力总成、电控系统。因此,“新势力”们天生就比传统厂商更关注电子,或者说“电气化”的部分。

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在“新能源”领驭中,将烟消云散。产业链会重新洗牌,传统厂商和“新势力”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新势力”们,心无旁骛,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电池、电机、BMS系统。而传统厂商却不得不两线作战,资源相对分散。

所有的电动汽车,都必须具备OTA功能。这就像手机和智能设备的软件自动升级功能,在用户毫无察觉中,解决了一些系统的问题。因此使用体验远比传统的,经常去汽车修理店的模式更友好。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站或APP与厂商直接沟通。而这种“社区”式的交流方式,会沉淀忠实用户,也就是“粉丝”。

资本追逐的是未来,“用今天的钱,买明天的梦”,所以这些“造车新势力”才有机会融到天价投资。而传统厂商,只能依靠自身造血,或“传统”的融资方式缓慢地获取投资,其增长速度也会慢于“新势力”们。

这么说来,传统厂商是不是没有活路了?

当然不是!

看看2019年1到11月中国纯电动新能源车的单品销量排行,前13位都被传统汽车厂商占据。小鹏G3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中排名最高,一共只销售了1.5万辆,排名第14位。
数据来源:车主之家2019年1至11月
检索多家汽车调研机构的数据,甚至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都无法找到有关特斯拉在中国销量的准确数据。最后通过检索交强险数据,与特斯拉发布的数据做交叉验证,初步判断Model 3在中国的销量在3万余辆。这样的水平,大概能排到第6名或7名,略低于比亚迪的“唐”和奇瑞eQ。

再对比全球纯电动车的单品销量排名。

EV-volumes的统计包含了纯电和混插,JATO收录的纯电动车数据与EV-volumes的略有差异。以Model 3为例,JATO的数据比EV-volumes多6000辆,北汽EU的数据比EV-volumes少8000,不过用作趋势分析,有参考价值。




从销售数据上看,尽管Model 3一枝独秀,尽管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代表了“造车新势力”对传统厂商形成碾压的局面,然而传统厂商并没有溃不成军。国外的日产、雷诺、现代,国内的北汽、吉利、奇瑞,以及可以称为“泛新势力”的比亚迪,在单品上并没有放弃对特斯拉的追赶之势。

如果看牌子的整体销量数据,特斯拉与友商们的差距就更小。挑选了纯电动车的数据,特斯拉整体销量,相比排在第二名的比亚迪,以及第三名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只有1.7倍和2.1倍的领先优势。

特斯拉的产品规划理念,是打造“爆品”,因此Model 3作为扛鼎之作,在单品上,相比竞争对手建立难以超越的优势和销量。而传统厂商依旧沿用“人多力量大”的产品规划理念,在细分市场中采用“打群架”的方式,缩短与特斯拉的整体差距。

另外不得不注意,很多传统汽车厂商在新能源的路线图上,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坚信,从长远的角度看,氢能源燃料电池比锂电池更有优势。因此,在目前锂电池纯电动车领驭,传统厂商巨头们并没有全力投入,如果以“田忌赛马”的策略来看,他们是在用中马、甚至下马与特斯拉的“爆品”竞争。

传统厂商的优势是什么?

最大的优势就是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尽管大企业普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但他们在供应链管理,以及“in-house”研发模式上的多年积累,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制造,都具备“新势力”们无法比拟的优势。

传统厂商与“新势力”们在成本控制上孰优孰劣,可以从终端价格上略窥端倪。中国纯电动车市场,2019年排名前十位的单品,除特斯拉Model 3(30万元价位段),比亚迪e5(22万元价位段)和比亚迪唐(25万元价位段)之外,其余7款单品的价位段都集中在8至15万价位段之间。

由于缺乏中国市场纯电动车分区域的销售数据,我们只能通过交强险的上牌数据,大概猜测购买者的所在地区,以及推断客户画像。目前80%以上纯电动车的交强险上牌城市集中在北上广深,当地燃油车的摇号和限行政策,是推动用户购买电动车的主要动因。以我自己为例,在北京市参与燃油车摇号,4年未中,不得已才购买第一辆纯电动汽车。因此大部分电动车的消费者,是抱着“占号”的心态,挑选人生中的第一辆电动车,价格是其购买的第一要素。

目前影响电动车成本的最主要部件,就是锂电池。而锂电池的成本,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个挑战,“新势力”和传统厂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数据来源:汽车情报网
一位电动车行业的大咖曾经说过:开发一款超长续航的纯电动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整车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既然锂电池系统在纯电动车的成本构成中占据50%的比例,那么我们在比较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时,就必须要考虑它的电池容量。

计算过差异型号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电池容量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造车新势力”们,在这个重要参数上,并不比传统厂商更有优势。反而是有丰田支持的广汽新能源,日产支持的启辰、东风风神,和现代支持的北汽新能源,一路领先,单位电池容量提供了更长的续航里程。这一优势,也反映在单品的价格上。

不过,奥迪、保时捷、捷豹和奔驰,在这项参数上,却完全垫底。难道是这些豪华牌子,在新能源电动车领驭,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吗?我认为,他们的策略是“非不能,实不为”。

举个反例:很多用户,对特斯拉最大的诟病是“其豪华程度,对不起高昂的车价”。特斯拉的第一批拥趸,是有环保忧患意识,并且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小众人群。在他们眼中,不拘小节的内饰和略显粗糙的装配工艺,并不能掩盖特斯拉振聋发聩般的技术光芒。然而,Model S和Model X 70万到100W人民币的价位段,已经进入豪华(或者更加细分,豪华高性能)汽车市场。而这些市场的“传统”用户,对汽车的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性能上。内饰用料的奢华程度,机械部分的细节处理等等,是他们愿意为牌子溢价买单的驱动力之一。随着销量的攀升,特斯拉开始与传统豪华车牌子,争夺这个细分市场中的年轻用户。当这些人用固有的消费行为习惯,去衡量特斯拉的产品,就会发现巨大的使用体验落差。而年轻用户的社交属性,又让这种“吐槽”持续发酵,甚至为特斯拉贴上了标签。

传统豪华汽车牌子,必须在产品可接触到的使用体验上精心准备,才能与特斯拉形成区隔,争夺这个细分市场的用户。与特斯拉竞争中的一个失败案例,就是保时捷的Taycan。保时捷的管理层,认为凭借多年在高性能汽车领驭的专注,一定可以在纯电动车领驭打败特斯拉。于是憋了多年的大招——Taycan在上市前,各种比性能参数、秀直线加速、拼纽北圈速,一副“王者归来”的姿态。然而,被各方人士寄予厚望的Taycan,被特斯拉Model S分分钟打脸!其“纽北最速四门电动车”的记录,仅仅保持一个月,就被Model S打破,而且特斯拉还有roadster 2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送出来吊打竞品。(虽然保时捷和特斯拉针对这个问题,在各种场合大打嘴仗,但不可否认,Taycan努力营造的性能猛兽形象,反而成了特斯拉的垫脚石)

我相信,Taycan的投石问路,更加坚定了奔驰和宝马避免与特斯拉在速度和性能领驭中直接对抗,只有在豪华和舒适性上持续加码,才能凸显自身优势的竞争策略。因此,续航里程,加速性能,其重要程度,在传统豪华车产品经理的心目中,一定低于奢华感受和乘坐体验。

啰嗦了这么久,简单总结传统汽车厂商在电气化领驭的竞争优势,就是坚持自己沉浸多年的产品定位,聚焦当前的客户群体。汽车,不过是未来“出行市场”中的一种设备而已,城市区单人交通工具,城际间多人交通工具,低空飞行器,水面交通工具,这些设备都将电气化,或者电动化。巨大的市场,为现有的各种牌子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所有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机会是均等的。

“电动车能拥有燃油车一样的驾驶乐趣吗”

什么是驾驶乐趣?

专业车手、普通老司机、新手司机,对于驾驶乐趣的理解和定义绝对不一样!把车当玩具,和把车当工具的人,期待的驾驶乐趣,也绝对不一样!

我不是专业车手,对一部车子的期许更多偏于工具层面,所以我理解的驾驶乐趣是:操作简单、停车方便、超车轻松、安全舒适。

以我个人对驾驶乐趣的定义,在城市通勤场景中,电动车完胜燃油车。中低速时,绝大部分电动汽车的电动机,无须像燃油车,需要等待发动机转速提升后才能爆发出足够的扭矩。因此,在起步,或城市道路的再加速中,纯电动汽车提速很快很轻松。我的第一辆电动车,最大扭矩只有180牛米,这个水平,也就相当于一台1.8或2.0自吸发动机,然而驱动1.4吨的车体,在北京的环路上,基本上可以随意超车。只要踩下油门踏板,动力立刻输出,没有任何迟滞。

然而换成高速道路的出行场景,还能够继续保持驾驶乐趣的电动车,就屈指可数。 

一旦进入赛道,除了某几款电动车还能在直线加速上保留些颜面以外,整个电动车行业只会一败涂地。(电视里有Formula-E比赛,无趣乏味透顶)

我新购入的第二辆纯电动车,宣称做到了50:50的前后车身配重(其实我觉得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做到这一点真的不难)。然而,有什么实际作用吗?我既不会开着它下赛道,在城市区,也罕有高速劈弯的机会。嗯,在山路上驾驶,的确感觉后轮的响应很及时,车速可以略微提高,然而,这有什么用吗?

所以如果谈驾驶乐趣,就必须限定消费群体和使用场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城市通勤就是电动车的主战场,在这里的驾驶乐趣绝对碾压燃油车!我家里的那台燃油车,只有长途自驾时,才会有用武之地;其余时间,都只是静静地趴在哪里,看我和太太玩着争抢纯电动车出行的游戏。

如果为了追求刺激、狂野的驾驶乐趣而购买电动车,我认为这基本上是个伪命题,无须花费精力去研究。
 
回复本楼

太平洋汽车全新推出“太平洋车友会”;来太平洋车友会,结识志同道合的车友了解详情>>

dapeng2001

 
 
注册:
2009-12-18
看看帖子
 
回复本楼
未登录用户

只可添加一张图片,多张图片请选高级模式

高级模式
温馨提示:回复超10字可获1金币,有独特见解超30字可获3金币,灌水用户将扣除金币并锁号处理。希望广大车友共同维护论坛的友好回复氛围。
常用表情
您可能感兴趣

支付宝扫码询价
领最高888元现金红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