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密县县衙》第四篇~参观民风民俗展厅,了解中国民俗民风
好友结伴 / 酒店 / 自驾游      河南省 / 郑州市 / 新密市
家在日照 版主
帖子 26761 / 粉丝 0 2021-03-21 17:36
我要评论
      这是一篇旅行游记
出发日期:2021-02-01 出行天数/1天 人均花费:500元
何为“民俗民风”?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密县县署》民风民俗展厅,看看这里都有什么稀罕物!
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人眼中的衙门虚虚实实,深不可测,一个“门”字又不知道尽多少弯弯绕绕、辛酸过往,大门为实,仪门为虚,宅门为实、屏门为虚……要进衙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新密县老城北大街上有一座县衙,它就是有着“中华第一衙”之称的密县县衙。密县,始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定制于秦。密县县衙始建于隋代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共有194位县官在此任职,是国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官署衙门。
密县县衙的建筑依级别规制而建,并且必须遵循居城正穴,座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基本保持了古时官署衙门的原有格局刑制。整座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古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
密县县衙历代屡有增修重修,后毁于元代战火。我们现在所看到密县县衙是明洪武三年,知县冯万金在旧址重建的,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五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钟鼓楼、照壁、大门、莲池、仪门、戒石坊、月台、卷棚、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东西花厅等,确实非常值得一游。
评论
全部评论
沙发 慕容帮主 版主 2021-03-21 17:39:03
您的帖子“游《密县县衙》第四篇~参观民风民俗展厅,了解中国民俗民风”由于内容丰富,已经设置成精华帖,记得继续努力写更多好的内容哦!
回复
板凳 留意 2021-04-03 11:31:13
原本计划是10月24日开始年休,和车友自驾环绕广西壮族自治区游玩,后因知道太平洋汽车论坛核心KOL培训会在2020年11月22日在广州总部举办,另外第十八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也将于2020年11月20日至29日在广州举办,为了参加这二个盛会,于是把自驾出游时间推迟了一周。
回复
地板 海有性格555 2021-05-25 13:52:59
把新郎第三条腿打断,说是风俗!   
回复
地下室 今朝有酒且买醉 2021-05-25 14:08:03
轻轻的撒是风俗,使劲砸也能算风俗?   
回复
6楼 Dota吧吧务公号 2021-05-25 18:13:25
中华民族的性格实质就是水德   
回复
7楼 严建军 2021-05-25 20:33:26
这样最好,尽量保持民族的血统,你以为外国女人的狐臭,一身毛又多受人待见。   
回复
8楼 扮猪吃母猪 2021-05-26 08:42:18
什么风俗啊,怎么不让女方大打男方呢?或者打男方的父母试试看   
回复
9楼 沈家老幺360 2021-05-26 09:40:37
心正不邪,各地风俗而已   
回复
10楼 Dota吧吧务公号 2021-05-26 14:40:52
我想问一下百里守约的子弹在那买的   
回复
11楼 Only尘泪 2021-05-27 10:42:26
有这种风俗,但你不能可劲的砸向新娘的,都是象征性的抛撒,怪就怪那些闹喜的没分寸!要是我闺女我也领回家   
回复
12楼 林仕达 2021-05-27 15:01:09
可以呀,你有你的风俗,新娘家也可以有。你们怎么对新娘的,女方家人不用多,两倍还回去,总不能让新郎吃亏不是   
回复
13楼 烟丝朝景 2021-05-27 18:45:33
那个时候的人们好快乐好充实,好艰苦好有奔头。-   
回复
14楼 倪黎 2021-06-04 10:59:49
城市里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坏毛病,坏风俗。   
回复
15楼 好改名字 2021-06-04 12:40:03
这样好的风俗习惯现在不多见了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回复
16楼 沈霞君 2021-06-04 14:10:38
有人这样形容中国和美国教育的本质差异美国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公民,而中国的教育是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努力获取稀缺资源。   
回复
17楼 彼岸尘烟 2021-06-04 16:01:03
去年被所谓的家人伤过之后对自己这二十一年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大家庭的事从此不会过度承担   
回复
18楼 苗明辉 2021-06-04 16:44:46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政策   
回复
该评论已被删除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