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舞狂歌】湖南人——湖南博物院三湘历史文化陈列31图简单解说
独自一人 / 摄影      长沙市
笑舞狂歌 版主
帖子 30398 / 粉丝 0 2022-10-31 12:28
我要评论
      这是一篇旅行游记
出发日期:2019-12-10 出行天数/1天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即第一部分“家园”;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因为不想努力了,认真仔细研究千年富婆周边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三湘历史文化只是走马观花匆匆掠过,直接导致错过了历史教科书中的“四方羊尊”复制品以及央视《国家宝藏》介绍的皿方罍和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甚是遗憾。。。。。。

“湖南”始见于唐,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以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与黔、渝、鄂、赣、粤、桂为邻。多次地壳运动,造就了现在的马蹄形地貌,三面环山,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及其支流网布全省,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为人类繁息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南朝 蛙纹铜鼓,六朝时朝廷对少数民族采取相对自治的管理模式,通过册封蛮夷首领为王、侯、君等不同官爵,赐予驼、蛇等纽官印,管理所率族群。铜鼓是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族群的青铜重器,与此相邻的湘西、湘南等地的“蛮夷”亦有使用。蛙纹铜鼓原本是蛙图腾和铜鼓图腾为中心的部落联合,后来变成民族共同侍奉对象,是一种至尚的器物,“用之以战阵,祭享”,演化为权威的象征、神灵的象征。

原住居民与不断迁入的移民相互融合,又各自保留其文化特征,促成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土家、苗、侗、瑶等五六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多元文化。苗族服饰,

头饰,

银饰,苗族素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之说,好想来个辣妹子给我展示一下。。。。。。

【鼎】,即是锅,其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最初的鼎是由陶制食具演变而来,由釜、陶支脚和灶组合而成。商 大禾人面纹方鼎,1958年出土。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 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似笑非笑,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哪位大神来给它做个表情包?

其形象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这种纹饰在全国商周青铜鼎中绝无仅有。鼎腹内刻有“大禾”铭文,寓意祈祷谷物丰收。


【尊】,多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商 豕形猪尊,1981年出土。高40厘米、长72厘米。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难以移动,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便于搬运。

豕尊的装饰也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商代以豕为造型的酒尊仅此一件,器身有历代修复痕迹,应是长期使用的表现。

商 象尊,1975年出土。高22.8厘米,长26.5厘米,看样子还是只幼象。值得注意的是长鼻上的凤鸟和虎纹,既保持了大象的特点,又塑造出了一只凤鸟和虎,确实是匠心独具。

商 牺首兽面纹铜尊,1966年出土。通高73.2厘米、腹径39.8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31厘米。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大敞口,圆折肩,圆折腹、高圈足。肩部3个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从腹部到足部有三条穿透、断断续续的棱脊,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很大的“十”字形镂孔。器表饰满纹饰,云纹为地,主纹线条粗大,线条之上还有云纹。

迄今所见最高的青铜大口尊,应该是在湖南本土制造,展示了湖南青铜工艺的辉煌历史。

【卣】,盛酒器。春秋 动物纹提梁铜卣,纹路粗犷却肌理细致,

是越人土著的杰作,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用作盛水或酒。古人们在饮宴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酒器,一边大声吟唱,所以缶就演化成为乐器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春秋 双环龙耳铜浴缶,2002年出土,却又是另外一物种。先秦人祭神拜祖、宴前饭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洗盥之礼,这浴缶就是盛装盥洗之水的,是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的“奢侈品”。

商 豕磬,2012年出土。长52厘米、宽28厘米、厚1.5厘米,重13.05公斤。器身作豕体,豕鼻上卷,背脊上有5个牙戟扉棱,脊下有一孔供穿绳悬挂。豕体表面分布9枚形状一致大小有序的乳丁,其间填云雷纹、鱼鳞纹和漩涡纹,通体荫绿。整个器形保存完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敲击时可发出9种清脆的声音,是青铜时代重要礼器。

汉 敕庙牛型铜灯,1949年出土。高50厘米,长40厘米,宽25厘米。灯为牛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点灯时,烟可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卫生,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灯盘和喇叭状罩之间置有灯罩,既可挡风,也可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右侧铭文为:“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

此灯为主管礼乐的长官为长沙王刘氏宗庙监造的灯,设计巧妙,铸造精良,是汉代灯具中的精品。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随着人殉制度的废除,各类陶俑、木俑、瓷俑替代真人成为随葬明器的重要组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的服饰文化与社会风貌、生活习俗提供了历史见证。出行仪仗俑,西晋时贵族出行多有仪仗。前有骑马的鼓吹乐队、具装甲骑开道,

后有持盾、赤道、持物的士兵殿后,

中间为墓主乘坐的牛车、鞍马,旁有男仆女婢随从。鞍马上的马镫最初只有一个,用来上马,后来发展成一对,用来骑马,骑马俑及眼前这件鞍马就是单马镫最早的历史见证物。

这些俑的身份多为部曲,魏晋时期部曲地位卑微,亦兵亦农。

北魏武士陶俑,终于见识到了小说中的高手“杵剑而立”,很有范~

北朝时,始用十二时神(俗称生肖俑)随葬,以压胜辟邪。

唐代文献中的“阴间守护四神”:祖明、地轴为镇墓兽;当圹、当野为镇墓俑。

传入湖南后,多改为瓷质,并饰以釉下褐彩。

人首鸟身俑,《抱朴子》、《隋书·王劭传》中提到的“千秋”、“万岁”,寓意长寿。

最后,以诗圣杜甫的一首《寓目》结尾吧——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东风路吃个杨裕兴的面,

黄花机场打个飞的,跑路肥家咯~

总结:湖南博物院之大,大到你眼花。
评论
全部评论
沙发 侯特派员 版主 2022-10-31 12:36:01
您的帖子“【笑舞狂歌】湖南人——湖南博物院三湘历史文化陈列31图简单解说”由于内容丰富,已经设置成精华帖,记得继续努力写更多好的内容哦!
回复
板凳 侯特派员 版主 2022-10-31 12:36:13
支持好作业
回复
地板 笑舞狂歌 [楼主] 版主 2022-10-31 15:54:02
谢谢老板
3楼 侯特派员 版主 2022-10-31 12:36:13
支持好作业
回复
地下室 纵横四海 2023-11-28 18:38:29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
回复
6楼 纵横四海 2023-11-28 18:38:40
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回复
7楼 纵横四海 2023-12-01 14:49:32
“湖南”始见于唐,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以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与黔、渝、鄂、赣、粤、桂为邻
回复
8楼 纵横四海 2023-12-01 14:50:18
形成了绚烂多姿的多元文化。苗族服饰,
回复
9楼 纵横四海 2023-12-04 19:05:31
“湖南”始见于唐,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回复
10楼 纵横四海 2023-12-04 19:05:48
多次地壳运动,造就了现在的马蹄形地貌,三面环山,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及其支流网布全省,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为人类繁息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