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放鞭炮,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慢慢地,除夕便泛指年三十这一整天的活动,包括拜山、贴春联、插朝天香放冲天炮,祭祖、吃团年饭等等。在城里,这种习俗远没有乡村浓厚。今年,我们回到江西老家莲花县高洲乡,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拜山祭祖,贴春联挂红灯笼,发香灯,放鞭炮,合家团圆,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视频:老家的除夕之夜。

拜山也称为“墓祭”,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图为我们开车来到以前的路西村老家祖地,祭拜已故的我的爷爷、奶奶和母亲。

冬至扫墓,大年三十拜山,这是我们老家一直沿袭下来的习俗。可以说,在过大年这样喜庆的日子里,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我们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

每次祭祀,都是大人带着小孩子,年年传承,形成传统。出门在外的人,常年不回家乡,偶尔回老家过年,拜山便成了一种对乡愁的寄托。


奶奶在父亲不足两岁时就离世了,爷爷拉扯着姑妈和父亲两姐弟长大。父亲20岁娶妻,母亲一路生下我和弟妹八人,在产下最小的弟弟后,在84年初因产后症在这远离城镇和医院的山村病世,那时屋外下着雪,又逢除夕,一家人就象塌了天似的。母亲不到40岁撒手人寰,留下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大的要读书,小的要吃饭,父亲就这样含辛茹苦把一个个抚育成人。如今父亲有八十岁了,身体不好拄着拐棍也来山上看看。

家乡因城镇化建设,原路西村的人全部都搬迁下山了。山上的祖坟很少修缮,显得荒凉。

我们也只是携带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冬季山里干燥,焚烧香纸和燃放鞭炮我们是慎之又慎,祭扫过后,直到灰烬化完认真检查确认没有火险才离开。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其实多得不胜枚举。在我们江西老家,冬至扫墓,年三十拜山这样的家祭习俗传承至今依旧不衰,是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

在我们老家,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还有“庙祭”,这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一般在正月里由宗族组织,现在移风易俗,追求和谐社会,便由各村村民共同组织,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现象。

我的童年时代,眼前都是梯田的。如今荒芜了不少,长成了树林。

爷爷奶奶和母亲坟头就是朝着山下的老屋的,他们在天之灵一直护佑着子孙后代。

父亲说他有八年以上没有来过这样了。这次趁着有车子的方便,就带着父亲去老屋转转,看看。

这里的部分农田进行了改造,以便适应机械化生产。爱车从机耕路下来,很轻松地来到老屋边。



目前这里的老屋是没有人在住了。子女们长大,各奔前程,各成事业家庭,老屋更多的是大家的一种乡愁寄托。


老屋前,刚刚开过花的数株剑麻,在枯败。稻田都是有主人的,也是有人来耕种的。因为这里的水土,极富硒与锌元素,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梯田一直没有荒废。农田也是基本保护单位。

这几幢老屋,是父亲和他的几位堂兄后来盖的,更早的砖瓦老屋早已不存在。这都是因为建造工艺与材料以及地基因素影响的。


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发展,日行千里。站在老屋前的父亲,思绪万千。

上午,我们去拜过山,回过老屋看看以后,回到家已是中午了。吃过午餐,全家人更忙碌了,准备年饭的,帖春联的,祭祀的,不亦乐乎。

春联,就是“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过年的重要习俗。

下午的这段时光,几乎家家户户架上梯子,贴起了春联。可以说,当大家在自己的家门口贴春联和福字的时候,过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

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换上新的红灯笼。

我的童年时光,父亲恁着他读过几年小学,每年基本是自己写春联和门对的。但有一幅春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是政府每年发的,烈属或军属之家才享受的待遇。那个时候,家里的每扇窗,每个门上都会帖上相应的红纸,红纸上又会写上对应的文字。

除了贴春联,很多人家还贴春贴,这是由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的一种年红方式,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家里祭祀祖先,是要先点亮神台上的香灯的。最原始的方式就是点亮香烛,焚香拜祭。现在很多家庭,点亮电灯烛,长夜不灭。

小弟家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除了点香烛,还点油灯。

点亮这样的油灯,在城里是极少见的了。

在老家这里,家庭祭祀,大多数还要烧高香,就是这朝天一柱香。这种高香,年三十,正月前三天,以及正月十五,每天都要点着一柱的。

朝天一柱香高高的点着,香烟袅袅。


大门两侧,神台或者香台两侧,还会插上拜山采回来的翠柏叶,女贞树叶等。

小弟家的祭祀,用的是六套杯碗,而大弟家依旧用的三套杯碗。用六套杯碗的方式,是小弟媳娘家要求的,但说不清所以然来。



大弟家的祭祀,用的是三套杯碗。可以理解为敬天敬地敬祖先,这里有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在室内烧过香纸后,祭菜放置一段时间,还要端出门外,朝天地祭,朝祖先方向祭。

然后燃放鞭炮。


这景象真是:爆竹燃烧了烦恼,让快乐一飞冲天;对联贴出了喜庆,让幸福继续绵延;钟声涤荡了忧愁,让吉祥遍洒人间。除夕到,幸福来。



江西人吃年饭,大多还会摆上一瓶四特酒和一瓶百事可乐的。

四特酒一口三香,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四特酒的香型就是特型。四特酒有数千元到数十元价格不等。

妯娌们在厨房弄出这么多菜品来,真是辛苦了。

腊肉虽咸,却是我的最爱。

这盘茄荚夹肉,最受欢迎。



芋头扣肉。芋头是我们从广西带过来的,很好吃。

蛋饺。





喜洋洋的春联贴在门上,火红红的灯笼挂在头上,笑嘻嘻的气氛聚在桌上,香喷喷的美酒醉在心上,乐呵呵的满足写在脸上,甜美美的生活握在手上。这正是我们老家这个年的真实写照。


每逢年三十,从小时候开始就有守岁的习惯,这是辞旧迎新的重要环节。


守岁饿了,大家吃上几颗汤圆,有圆圆满满的生活寓义。喜欢四季发财的,吃四个汤圆就够了。喜欢五福临门的,就吃五个汤圆,喜欢六六大顺的,就吃六个。



临近新年的钟声前几分钟,家家户户又开始燃放大盘的炮竹,点响冲天炮,啸天吼!整个天空,烟花烂漫。









今天的帖子就写到这里,记录身边的生活就是记录快乐,我是蓝天,喜欢自驾旅行,摄影美食美景,欢迎关注我,为你分享更多旅途美景。世界这么大,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太平洋汽车网海外论坛,是除主题论坛、车系论坛以外的综合性地区论坛,欢迎车友们来这里发表精彩的海外题材作品。海外论坛主页:https://bbs.pcauto.com.cn/forum-15910.html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 │ 注册